【封面人物】百舸争流 封面人物 | 张慧星:拥抱变化,迎接挑战
2023-10-25 阅读量:0
推荐人:张丽娜(P8班,202328030293)
初见慧星,是在MBA开学的第一次课上,同学们围在一起互相认识。这时,只见一个健硕的身影加入了同学们中间:一身运动装,脚蹬跑步鞋,背后一个鼓囊囊的大包。这是来上课的?“大家好,我叫张慧星,不好意思啊,上完课,我得去参加一项越野跑,一天一夜。怕来不及,顺便把越野工具带来了。”啊?只跑过半马还引以为傲的我震惊不已:一天一夜,竟被他说得如此云淡风轻。
认识久了,才发现,这个慧星可不简单。从工程师,到产品经理;从销售总监,到外企的执行董事;从科技公司的创业者,到教育行业的STEM跨学科教育专家——慧星,这个多面手和自由跨界者,终于锚定了跨学科教育这个赛道,与北师大专家一道,深耕中国跨学科领域,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改革助力,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如今的慧星,目光坚定,脚步坚实;充满着力量,那一定是对跨学科教育的激情和热爱,一定是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追求。一声声“张老师”,代表了业内对他的高度认可。
于是,在我的心目中,说到斜杠中年,又多了一个名字:一个是冯唐,另一个就是张慧星。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慧星,关注这颗专注于中国跨学科领域的闪亮之星。
四十不惑再出发
拥抱变化,迎接挑战
培识(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
曾任某全球企业中国区执行董事
马拉松爱好者、滑雪爱好者、越野爱好者
吉林大学工学学士、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MBA(在读)
北京师范大学《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副组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众筹式跨学科数字化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CSTEM跨学科课程教材编委。
擅长工程教育、跨学科STEM教育区域落地实践。
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出版参编教材若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少许。
做个简介
曾经是工程师、是产品经理、是外企执行董事,今天更习惯被人称为“张老师”。这就是我的20年职业生涯。
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在北师大MBA创业大赛《封面人物》环节介绍自己。
看到年轻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年过40的我,深知自己是一个“非典型”北师大MBA学员,被本科同学说成“没正事儿”、被MBA同学戏谑为“老当益壮”。
出入职场傻乎乎。深圳是现代的,高楼林立;同伴是无间的,高谈阔论;工作是亢奋的,干劲儿十足。
以为自己会一直从事工程师职业,生活轨迹却是被一些“偶然”的因素完全改变。参加工作2年后的一天,公司领导叫我去办公室,半开玩笑的说:“小张,看你这调皮叨叨的样儿,估计做工程师也浪费了。愿不愿意去尝试做点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就这样在这位领导的引荐下,我独自飞到北京面试。和面试官聊了5分钟,面试官说“晚上我比较忙就不和你吃饭了,你自己安排”,听到这里,我以为面试没戏了,紧接着他说“下月过来上班来得及吗?你可以同步处理深圳和北京两边的工作”,就这样我的人生坐标从深圳到了北京。
2006年来到北京后的几年内,从工程师“小张”变成了“产品经理”、某外企中国区法人兼执行董事。工作对象从图纸变成了活生生的人,我也再也不是“小张”,而是成了别人口中的“张总”。
伴随全球经济下滑、国际贸易摩擦,公司业绩陡然回转。此时睁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已经到了21世纪第2个十年的尾部。
伴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个人开始积极探寻新的机会。和朋友开办过弱电集成公司,开办过电动汽车自动化公司,涉足过AR高科技行业、涉足过传统智慧农业。部分项目虽然有经济回报,但多数结果差强人意。深思后的结论是时代变了,而自己没变!开始逐步认同并践行:商业机构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社会真实需求、提高资源效率、让参与者感受幸福。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路途中总会看到新风景、结识新伙伴,偶遇新机会。
偶然的机会认识现在的合作伙伴在寻找STEM项目的合伙人。经过几次交流,个人认为STEM教育对中国教育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从更根本的角度解决真实问题,培养学习者的知识融合应用能力、创造力、核心素养等。
2019年底,决定加入现在团队,从工程师,变成了一名STEM教育从业者,殊不知从此刻起,人生又进入新阶段。
转型到教育行业,要面对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教研专家等,话语体系的变化,让每天的工作充满挑战。
为补齐专业能力,对教育加深深理解,除了自学之外,工作之余经常出入师大,与教授及团队的博士研究生探讨;走进课堂听课,向优秀教师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基本实现了在专业能力上设定的目标。
个人也有幸发表若干核心期刊论文,承担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相关工作,出版几册小书...
图1 参与出版书籍
个人也有幸受邀为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关村学区、怀柔教科研中心、陕西省教科院、全国多地名师工作室、优秀学校举办专家讲座...
图2 某市全体高中校长和教研员培训
图3 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
个人也有幸,在北师大跨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上,连续四届作学术报告...
图4 连续四届学术研讨会报告嘉宾
个人也有幸,通过北师大课题组跨学科课程开发“支持计划”,为全国上百所学校提供公益学术支持,带动一批优秀学校和教师前行...
个人也有幸,与团队小伙伴一起,推出跨学科课程开发的行业建设规范...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开发出百余套跨学科课程,积极推动中国跨学科教育前行...
图5 参编跨学科课程建设技术规范
当然,通过专业能力积累和影响力的扩大,很多学校、教育局慕名而来,我们的项目也赢得了客户的尊重。
开启教育项目后,没有了外企觥杯交错的应酬,开始了跑步,从3公里、5公里,到10公里,再到半马。
图6 公园小跑
图7 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
2020年开始了越野跑,从短距离爬山,到中距离跑山,再到70公里长距离越野挑战。
图8 2023年崇礼70公里越野与女儿一起冲线
几年来,给自己制定稳定的运动计划,年跑量在800公里,每年2~3个半程马拉松,2~3个越野,1次公益体育赛事。
跑步、越野、滑雪、养娃、学习、创业,于我是日常生活,也需要迎接变化,不断提升、不断挑战。
摘自: 京师创新创业公众号; 您可添加公众号学习更多知识
免责声明:公益传播,仅仅用于知识扩散传播,图文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向原作者致敬!转载仅为分享,旨在传播知识,积善利他,如有侵权或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