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智库报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射好绿色智慧数字生态文明“穿云箭”
2023-11-08 阅读量:0
导 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1月7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
《领导决策信息》今年第23期刊发《射好绿色智慧数字生态文明“穿云箭”》的文章指出,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两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用好数字技术,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发挥数字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今年初出台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纳入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为数字技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数字生态文明,要更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找准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的契合点与着力点,将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转化为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01
生态环境系统正处在数字化到智能化转型关键时期
近年来,数字技术加速赋能生态环境保护,有力促进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但因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例如,生态环境数字化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全方位、智能化、精准化的生态系统感知能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还不够健全,“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在不同地域、流域普遍存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不足;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污染溯源解析等监测数据深度应用水平有待提升;数字技术与卫星遥感等其他技术结合还不够深入,“空天地”一体化的动态监测与调控尚未实现。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系统正处在数字化到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加快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推动生态环境服务、监管、决策、协同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02
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生态智卫”智“治”生态新环境。杭州市是全国环境信息化起步比较早的城市之一,第一个提出建立污染源一源一档动态管理系统、第一个编制比较完整的智慧环保指导方案,在环境信息化探索的道路上自创“杭州模式”。2021年6月,杭州市率先构建并上线“生态智卫”大场景,整合“气、水、土、固废、辐射、生态、碳”各类生态环境要素,横向打通政法委、林水、城管、城投等10余个协同部门,纵向贯通省、市、区县、镇街四级,推出5大核心应用场景:聚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实现环境质量精细化、常态化管控为目标推出的“空气卫士”“秀水卫士”“生态卫士”场景;聚焦打造新型企业监管服务模式,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环保智管服”场景;以防范环境隐患,建立问题发现机制为目标的“督查在线”场景。2022年9月,杭州市被评选为“全国第一个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重点开发建设“双碳”数字化场景,对接发改、经信等多部门,接入能源、碳排放、企业生产等数据,探索市、县、企业三级减污降碳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协同综合评价管理体系,有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推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支“穿云箭”推动生态云建设不断提挡加速、提智增效。自2019年部省共建数字生态示范省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以来,福建省以生态云为主要载体,射出三支“穿云箭”,生态云建设不断提挡加速、提智增效,加快向3.0进发。第一支箭是“夯基固本箭”,坚持全省“一盘棋”“一朵云”,构建系统集成、天地一体的“一张图”;采用“微服务、组件化”的技术支撑体系,搭建标准规范、数据融通的“一中台”,实现应用易扩展、模块高共享、组合弹性化;创新打造方便快捷的“驾驶舱”,开发生态云全域搜索引擎,通过“一引擎”长驱直入锁定问题、穿云透雾精准施策。第二支箭是“穿云入海箭”,始终坚持靶向治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集中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方面,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通过生态云平台能够快速定位事件发生点,查明主要环境风险物质,搜索事发地周边环境敏感点情况,研判分析环境风险趋势及影响,并及时查询调取周边应急物资,组织人员精准处置,做到快速响应、集成作战。第三支箭是“凝心聚力箭”,凝聚企业、乡村、社会等各类主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打造亲清服务平台、云上环保家园,归集各类涉企系统和系统表单,实现全省所有企业只进一扇门、只用一个号、只填一张表,所有的问题只在云里办。
“环保脸谱”加快环境治理从信息化迈向智慧化。作为全国唯一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江苏省积极运用数字化新手段、新方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美丽江苏建设注入澎湃动力。在智慧信息感知能力建设方面,建设自动监控试点工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初步建立网格化企业监控体系。在智慧信息加工能力建设方面,建设“监测、监控、执法、执纪”4大系统,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自然生态质量、污染源管理等八类215项数据资源归集工作。在智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方面,通过排污、监测、工况、用电、视频等数据的模糊智能匹配,智能筛选环境问题线索,环保精准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建立“环保脸谱”体系,以生态环境大数据为基础,集成生态环境治理各项改革制度、措施、成果,通过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最终以“脸谱”的方式直观展现地方政府和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并建立“线上发现、及时整改—线上跟踪、及时调度—线上督查、及时销号”的“非现场”监管模式和“一码通看、码上监督”的公众参与模式。此外,建立健全“1+5+N”非现场监管制度体系,打造“数字+智慧+协同”的非现场环境监管新模式,形成“数据自动产生—自动研判决策—自动推动执法—自动跟踪反馈”的闭环模式。
03
深化数字赋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以数字化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智慧环保监管系统、废物智能处置系统等新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打造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场景,提升水、气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加强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提升水网工程数字化水平。
以数字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双化协同”综合试点,推动企业和园区低碳智慧发展。依托区块链、云计算技术,推动生态资产区块化开发,推动旅游产业、环境产业、健康产业、养生休闲产业发展。鼓励数字企业开发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数绿融合发展新生态。建立数字化节能降碳标准化体系,促进数字化节能降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化赋能生态治理创新。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为统领,打造平台化协同、在线化服务、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监管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新形态。创新生态环境数据管理机制,构建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管理协调、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一体化大数据体系,形成覆盖范围广、环境要素全、时间序列长、数据类型多的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建立生态资产数据库,构建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推动生态环境价值评估、生态价值补偿和生态产品交易数字化。
摘自: 领导决策信息周刊 领导数智报告公众号;您可添加公众号学习更多知识
免责声明:公益传播,仅仅用于知识扩散传播,图文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转载仅为分享,旨在传播知识,积善利他,如有侵权或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