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您好,欢迎来到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 今天是2023年12月02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报告

首页

每日播报
人事任命
法律法规
行业资讯
科技动态
高峰论坛
国家政策
地方政策
智库报告
封面人物

领导智库报告|文化发达经济领先的背后,要做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

2023-11-08 阅读量:0

导 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提出了这一研究命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样本,总结梳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整版观察:深入研究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样本。

此前,《领导决策信息》也刊发题为《打开文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文章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生态系统是文化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式、语言环境、社会组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要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接轨,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为抓手,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交融,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系统谋划 走好整体性活态保护非遗之路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自2007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来,我国以开放性思维、系统性观念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走出一条整体性活态保护非遗之路。8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媒体通气会透露,2023年分两批正式确定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1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数达到16个。

由“实验区”升级为“保护区”,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地方政府建设管理生态区的主体责任,推动各地积极探索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之路。与此同时,各地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步伐加快。贵州省批复同意设立“武陵山区(黔东)文化生态保护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黔西北文化生态保护区”三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宁夏提出建成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培育5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8月,安徽省批复设立省级“亳州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9月3日,《海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传统村落被称为“民族的记忆”,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今年4月,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公布,北京市密云区、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等35个县(市、区、旗)位列其中,将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连点串线成片确定保护利用实施区域,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和合共生 推动文旅融合图景向纵深铺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均提出要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以示范区创建为引领,以“文旅+”为核心,在城乡融合、区域融合、产业融合、景城融合等方面集成联动,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文旅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

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天津提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河北提出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旅产业;江苏提出打造独具魅力的江苏文化旅游体验……

万亿级产业、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地……安徽明确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施工图”。7月29日,安徽召开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期间专门解读了《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意见》。这是文旅部门机构改革后,安徽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的第一个旅游政策文件,加快构建“一区三圈四带”总体发展格局。

6月底,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的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在洛阳召开。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要推动形成文旅文创深度融合新格局,走好文化大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新路子,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把河南省打造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9月1日,第三届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大会暨长三角地区“文旅公共服务促消费”专题交流活动在江苏省镇江市举行,探索文旅公共服务促消费新路径,推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自2013年31个城市正式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先后命名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


创新引领 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用起来” 


深入推进文化“两创”,要坚持守正创新,促进文化科技深入融合发展,种好创新发展“试验田”,推动新理念、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融入文化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态发展,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用起来”。

2014年,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部市共建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在北京启动,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数字文化产业等。全力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北京市先后出台“政策15条”“政策50条”“政策30条”等,发布全国首个反映区域文化产业带发展情况的国家文创实验区指数,形成先行先试、集成创新的政策体系。今年9月初,2023年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朝阳展区传出消息,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已正式开园,实验区数字孪生系统也已启动建设,未来将持续打造并完善“智慧园区”建设。

广东文化产业加“数”狂飙,“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19年全国第一。6月,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办,首次设立“数字中国”展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广东制定《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范地。

聚力文化强省“两创”引领,山东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山东手造、山东智造”工程,持续擦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最美名片。到2025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到5家,培育10个以上百亿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


示范引领 推动对外文化贸易提质增效


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开展传播、交流并形成文化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内涵与当代价值。商务部等四部门已于2018年和2021年分两批联合认定29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22年,商务部等2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要建成若干覆盖全国的文化贸易专业服务平台。

今年8月,10部门联合发布“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全国367家企业入选。8月3日,2023年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联席机制年会暨基地建设发展交流会在厦门启幕,共谋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共同推动文化贸易合作提质升级。

放眼全国,陕西把文化服务出口作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之一,出台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十五条”,支持西安申创全球创意城市,鼓励各地市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贸易产业集聚区;江苏省2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到2025年要建设10个以上省级文化贸易基地,培育省级文化贸易重点企业50个。7月,天津数字贸易全球推介平台发布,整合全球数字营销渠道,助力文化出口企业征战海外市场。


本报告原载:《领导决策信息》2023年第37期。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转载时请标明来源。


END


自: 领导决策信息周刊 领导数智报告公众号;您可添加公众号学习更多知识

免责声明:公益传播,仅仅用于知识扩散传播,图文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转载仅为分享,旨在传播知识,积善利他,如有侵权或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