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观察】如何激活军民融合关键技术?协同合作机制的探讨
2022-12-19 阅读量:0
引言 中美贸易摩擦凸显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原因在于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系统失衡,内生创新能力薄弱。要从源头上改变这一现状,重点在于加强需求驱动的基础研究。要在短期内有所突破,需要充分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非对称性创新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需要什么呢? 当然是投入,资金的投入,人力的投入,但我们现在更需要是,现有资源整合和合作。 用专家的话来说,就是“还迫切需要各类互补型要素之间的协同与优化整合。” 国防创新资源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受行业属性的影响,军用创新资源和民用创新资源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难以形成合力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军用、民用技术彼此转化的渠道较少,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军用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先进的民用产品,先进的民用技术也难以融合到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影响军用和民用技术价值的实现。 因此,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创新链统筹军民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进行协同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关键核心,大家人人都知道,但是具体关键核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喊了好多年的产学研又出了多少成果?那当下对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产出是否有了新的合作路线呢? 基于军民融合的理论视域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民参军的过程中,包括华为、李宁这样的企业,都在不同的领域进入了军用品,但是如何让最好的技术合作起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话题。 本文以创新链为切入点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建构关键核心军用技术创新链、民用创新链,基于军、民创新链融合的视角,分析创新链上游的规模经济、中游的范围经济及下游的网络经济效应及其实现条件。
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定义?创新链又是什么? 关键核心技术是制约共性技术突破的科学理论及核心工艺,可以影响多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对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产生战略性影响的技术。2018年4月19日,科技日报开辟专栏连续刊文,对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梳理,共列举了光刻机、高速芯片、操作系统、航空发动机短舱等 35 项关键核心技术。据调查显示,我国对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的自给率仅有 1/3,关键技术的缺失使得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瓶颈 (陈光,2020)纵观这35 项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如下特征: ►科学和市场双重导向性 科学导向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难以通过简单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模仿来实现,需要基础科学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因此必须要以科学为导向。市场导向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不是未来技术,而是先行技术,技术轨道、市场应用较为成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需要面向市场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 比如光刻机、芯片及手机射频器件在市场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光刻机所需的顶级镜头和光源、芯片的纳米级工艺,以及射频器件的射频芯片和滤波器,需要各种基础科学知识做支撑,“弯道超车”几乎不可能实现。 ►军民两用性 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民用市场价值巨大,而且拥有潜在的军用价值。关键核心技术作为衔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环节,在市场应用和军事应用都能实现巨大的效应。市场效应方面,既可以拉动制造业进行持续的转型升级,也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及跨越式成长。战略效应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可以保障国家安全及促进国防科技的持续发展。 民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及其产品应用可以为国防科技所采纳并利用,可以支撑国家战略。比如芯片、航空发动机短舱、触觉传感器、高压共轨系统等都属于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系统和民用系统均获得广泛应用。 ►准公共物品属性 关键核心技术属于“竞争前”技术。具有创新风险大、应用范围广的双重技术特征。从创新风险角度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基础研究投入大、成果转化周期长及收益不确定性高,技术不成熟使得创新的风险比较高。从应用范围上看,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范围广,具有平台技术属性,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网络效应。 比如操作系统、高端轴承钢、ITO 靶材等技术,虽然基础研究技术开发风险大,但市场应用前景广阔,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品和企业具有天然的垄断性,领先一步,就可以占据制高点,实现赢家通吃。 创新链是各创新成员基于共同利益围绕创新活动所形成的有序链接。基于“知识-技术-产品”的转化逻辑,创新链结构由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应用三个创新活动构成。 基础研究作为知识的源头,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技术开发将科学知识进行工程化应用转化为可以使用的技术,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新的途径。而产品应用使知识、技术转化为产品进行大规模应用,实现创新价值。创新活动之间通过资源的流动形成前后相继的关联耦合关系。 军民分离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形成军用和民用两个相互独立的链条: (1)军用创新链 军用创新链的主体由政府、国防院校、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等主体组成,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环节一些民用科研院所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军用创新链和民用创新链在基础研究环节和技术开发环节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产品应用环节,军用创新链可以分为转移转化及产品化,其中产品化主要是将技术转化为武器的生产和应用。军用技术创新链的资金都是由政府提供,人才、资金及技术的流动主要是通过项目的申请及授权的审批机制来进行。军用创新链自成体系,较为封闭,拥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军用创新链如图 1 所示。 军用创新链 大学在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在技术开发、企业在产品应用三个环节中分别发挥主要影响。产品应用阶段,民用创新链可以细分为转移转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三个环节。创新链条上,越靠近上游科学导向越强,越靠近下游市场导向越强。创新活动之间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主要是通过要素的流动来实现的。知识是双向流动的,原始创新正向流动,模仿创新逆向流动。人才的流动也是双向的,表现为产学研三方在不同的创新活动中的人才流动及信息交流。资金的流动主要是指政府及企业对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资助,是单向、逆向流动的。民用创新链条上的要素流动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的。 民用创新链 关键核心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理及条件 它不仅需要创新资源在军用创新链和民用创新链两个系统之间的优化配置,而且需要创新要素在军民两个创新链之间形成互动,建立一个兼容性的经济技术基础,实现两个创新体系的耦合。 军民融合协同作用机制 创新链上游包括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两个环节。 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环节科学知识没有军用和民用之分。 技术开发环节,经过中试之后的关键核心技术不仅能够满足军事需求,而且能满足民用需要。 尽管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技术的调整,但创新链上游军民两大系统基本是一致的。 因此,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军用和民用联合研发,比“背靠背”创新时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其规模经济效应体现在: (1)科研设施及设备等准公共投入成本的分担 军民分离体制下,创新资源重复投资,资源大量闲置。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其前期投资规模大、创新周期长,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准公共投入成本的分担。另一方面,通过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军用和民用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共享,相互利用闲置的创新设施,提高使用效率。 (2)军民两用技术基础研究的联合研发 由于军民两用的属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过程中,国防科研机构与民用研究机构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知识优势。如果基于彼此的知识优势进行分工协作,可以实现“1+1>2”的效果。比如空间用绝热反射膜技术,美国 NASA 已经开发出基本技术,通过利用 Open NASA 平台,吸纳最佳的民营企业参与,有效地提高了该技术的发展速度。 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军用创新链和民用创新链具有一定的技术关联性。在同一个研究领域,通过技术关联性,军用创新链和民用创新链能够相互知识溢出。利用军民融合协同机制,将知识外溢效应进行内部化,形成范围经济。比如美国Velodyne的激光雷达的创意,最开始来源于美国国防系统“DARPA”的比赛。 军用创新链中集中了大量的“高、精、尖”前沿技术及知识。军用创新链的知识优势通过溢出效应向民用创新链进行扩散,将溢出效应转化为经济效应。军用创新链的技术优势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向民用创新链转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耦合,激发创新的活力。比如波音707民用飞机及我国的北斗导航技术都是基于军用技术在更大范围的应用。 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在军用、民用创新链的下游产生了分化。军用创新链下游主要指产品化环节,最终的产出是武器。民用创新链下游的产品应用细化为商品化及产业化两个环节,最终的产出是产品。由于推广路线的双向性,关键核心技术在军用、民用创新链的双向转移的过程中,会产生网络经济效应。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链后端的网络经济效应体现在: (1)需求创造效应 通过协同创新军用与创新链连通性增强。一方面,军民两用产品的联合研发,可以实现更大层次上的范围经济。另一方面,军用创新系统不具有优势的创新项目可以交给市场和社会去做,会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比如美国2014年推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加速了民用系统里的前沿颠覆性科技成果向国防系统转化。 (2)网络效应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使得关键核心技术在军用创新链下游应用过程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支持,能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应用的质量和参数。与此同时,关键核心技术在民用创新链的推广过程中,面临着国外技术的垄断和封锁。通过军方需求的嵌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安装基数不足的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分析 因此,按照这样的逻辑及协同效应的产生条件,提出知识协同、制度协同及价值协同机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 军民融合协同机制的逻辑 1.基于关键核心技术中心环节的知识耦合机制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某个环节需要突破,而单独的创新主体难以完成时,需要围绕这一环节通过知识耦合进行协同攻关。知识耦合是将不同的层次、形式及机构的知识元素进行相互转化融合实现创新的过程。知识耦合效应的实现,一方面需要构建一种基于信任的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合作关系,形成开放、融合的知识生态圈。利用跨体系的交流和耦合,提升知识的整合及应用程度。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知识交流及学习制度,保障常态性的知识协作行为。 3.科学家、军事家及企业家的互动机制 协同合作分析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陈光. 科技"新冷战"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J]. 创新科技, 2020(5):1-6. [2] 方炜, 校利敏, 杨步,等. 民参军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19(4). [3] 方炜, 校利敏.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视角下民参军知识转移过程仿真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 042(011):94-99,93. [4] 余维新,熊文明. 关键核心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理及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创新链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 No.293(12):36-41.
摘自:同道智库公众号;您可添加公众号学习更多知识
免责声明:公益传播,仅仅用于知识扩散传播,图文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向原作者致敬!转载仅为分享,旨在传播知识,积善利他,如有侵权或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