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孙富博:燃烧的心跳
2023-06-27 阅读量:0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
中国歌剧舞剧院主要演员
艺术成就
2013年
获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金奖
全军舞蹈比赛金奖
CCTV电视舞蹈大赛银奖
甘肃省舞蹈比赛编导银奖
2009年
获第十一届北京市舞蹈比赛独舞金奖、编导“二等奖”
主要作品
《大梦敦煌》饰演男主角“莫高”
《红高粱》饰演男主角“我爷爷”
《丝海梦寻》饰演男主角"阿海"
《赵氏孤儿》饰演“屠岸贾”
《杜甫》饰演“权”
《驼道》饰演男主角“水生”
独舞《望月》《望着海洋》
Part 1
选择与承受
早春的北京天气渐暖。孙富博穿着一件水墨晕染风格的宽松衬衫,发型清爽利落,阳光从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一间开着门的房间透过来,洒在他的身上,给人一种温暖、阳光的感觉。离很远,他就礼貌地打着招呼。这天是清明节,虽说放假,但孙富博还是利用上午的时间练了两个多小时功。他笑了起来,一脸陶醉地讲述练功时身体达到某种极限后的细微感受,“心情巨好,整个人都飘了起来”。
多年来,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练习,已经深深刻在了孙富博的身体记忆里,抹不掉。“如果今天没练功,我就感觉整个人特别沉。”他说,从心情到身体都不太对劲,心里会有负罪感,甚至会变得异常焦虑,引起胃酸反流。相反,每次大汗淋漓之后,他会觉得整个人都变得阳光起来。疫情没有演出的那段时光,孙富博也是通过练功撑过来的。
将自己化身为一棵有情之树,自由舒展的手臂是破土而出呼吸新氧的枝叶,舞者每一天的坚守与努力都积攒成一圈圈年轮,最后才能留下舞台上如大树般繁茂的葱茏。这种自律的保持,源于他对职业素养的坚守,对舞蹈表演的敬畏,也在于他要在更多不同角色人设里寻找挑战,而拥有好状态的舞蹈演员,永远是角色最好的容器。
Part 2
热爱而坚定
孙富博小时候的学舞经历“很神奇”。上小学的一天,教室里来了一位舞蹈老师,他站在讲台上认真观察了班上的每一位同学之后,挑选了几位同学给了一张传单,然后对他们说回家让家长了解一下舞蹈班,其中就包括孙富博。就这样,在老师的推荐下,孙富博进入业余班学习。小时候的孙富博不怕人,而且特别爱表现。旁人让演个小品,他能张嘴就来;让表演个舞蹈,他能上来就跳。如果老师再夸两句,他更来劲儿,脑海里好像从来没有“怯场”这个词。
进入吉林省艺术学校读中专之后,跳舞好像不再像他想象中那样了,体验感跟在业余班学习的时候天差地别。压腿、撕腰,他第一次感觉到跳舞的“疼”。中专的前几年,他一直在练习软开度。“每天就跟上刑一样,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尽管如此,孙富博也从来没有说过要放弃。他是班级里听话的学生,特别怕专业课老师,不敢请假,更不用说迟到、早退、旷课,老师交代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中专自然是难熬的,没想到到了大学,他好像“瞬间被击垮”。孙富博拼尽全力考进了北京舞蹈学院,才发现班级里都是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孩子,一些中专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孩子早早地就接触了古典舞和芭蕾舞。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孙富博不仅要将以前学的东西揉碎了重新开始,还要补上别人6年的所学和积累。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孙富博变得不自信了。他感觉压力特别大,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劲儿,他决定拼一拼。
放寒暑假的时候,一回家就到吉林省艺术学校练功;下学期要学剑舞,老师还没布置任务就自己学,起码有个概念。回想那段难捱的时光,孙富博特别感谢大学时的那股劲儿:“但凡有一点理性在,我就放弃了。”
在孙富博看来,那几年的学习他并不迷茫,因为在每个当下,他都是清醒且投入的。当舞蹈这扇门突然打开的时候,孙富博并没有更多选择,但在尝试之后,内心逐渐变得热爱而坚定。
Part 3
享受且上瘾
孙富博真正出演舞剧,就是从《大梦敦煌》开始,剧中,他饰演男主角“莫高”。时隔多年,他至今清晰地记得那次演出是在2010年1月1号,宁波大剧院。“那一场跳得巨累,特别想好好跳。”谢幕的时候,孙富博整个人都是懵的,像是身处在真空里,只感觉到台下漆黑一片,观众们的掌声经久不息。直到回到酒店,他才安静下来。“天哪!这种体验太奇妙了,瞬间感觉当场的累已经不算什么,上大学这么多年练得都值得。”孙富博慢慢回味舞台的感觉,好像真正沉浸其中之后,其实是享受的,并不是紧张的,而且这种感觉会上瘾。
几年后,舞剧《红高粱》的邀约更是让孙富博十分激动,能够有机会饰演剧中男一号。孙富博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解读和揣摩《红高粱》里的人物性格,不仅看录像、学动作,还向许多演员请教,希望能表现出人物的魅力。孙富博饰演的“我爷爷”,最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舞姿征服了莫言,莫言曾在看完表演后激动地说:“让观众激动,让原作者激动,它就一定已经是很大的成功,这部剧打动了我。”
Part 4
打破与尝试
很多人看舞剧,喜欢脸谱化的人物,要么绝对的善,要么绝对的恶,要么慷慨大义,要么无所不能。然而,如今的孙富博逐渐开始对拥有更复杂人性维度的人物感兴趣。这也是他选择角色的标准:“有很多从前演过的类似的角色找我演,我都会拒绝。因为跳过很多同一种感觉的东西,就不太愿意再去‘扒层皮’,沉浸在角色里。”重复类型的角色会让人有倦怠感,孙富博想要打破自己,去尝试一些新鲜的、内心世界更复杂的角色,有一些角色不讨喜,但可能更有发挥空间,就像《赵氏孤儿》里的屠岸贾。
“屠岸贾是我跳过的十几部舞剧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角色,”孙富博毫不夸张地说,“《赵氏孤儿》我们排了8个月,但是这8个月我都找不到感觉。”舞剧开篇,即以压迫感十足的紧张节奏将观众带往赵氏惨烈的灭门之夜,白衣的赵氏族人、黑衣的杀手、红衣的庄姬形成了强烈对照,血腥的屠戮中,赵孤诞生,随即被庄姬交托给了匆忙赶来的程婴。主创团队在舞台上运用了凝练写意的极简风格,只用简单却浓郁的灯光和色彩,将沉痛压抑的氛围渲染得十分到位。许多巧思令人称道,比如,在屠岸贾从程婴手里夺走婴儿、残忍地把孩子摔死在冰冷的地面上时,红色的襁褓落地绽开为一团鲜艳的红绸,恰似婴儿迸溅的鲜血,极具视觉冲击力。
《赵氏孤儿》是孙富博进入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之后参演的第一部舞剧,入职第一天,就进入了排练。在短视频账号上,他曾经发过一段屠岸贾摔孩子的联排视频,播放量很高,但大家都在评论里骂他,说他是坏人。观众们的群情激愤,反而从侧面应证了孙富博的表演深入人心。
屠岸贾角色呈现的“难”是因为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反面角色。不像《杜甫》里的“权”,一出场就是坏人,舞蹈演员只要把他的坏发挥到极致就可以。屠岸贾冷血残暴,全城的婴儿都被他残忍地搜捕杀害,但将赵孤养在身边的16年里,他对这个孩子疼爱有加。
“上半场你得演出他的坏,下半场你得演出他的慈爱。你演得越慈爱,最后谜底揭开的时候,反差就越大,疯得越夸张,观众也看得越满足。”在排练中,孙富博每天和导演一起揣摩这个角色,有一幕展现的是屠岸贾在得知自己多年来养大的孩子竟然是赵孤这个真相后,看着自己的双手,觉得是多么可笑。这一段在台上的笑,孙富博特别排斥。“导演说你得笑,我说我不会笑,我不知道怎么笑。”尽管故事脉络、角色特征了然于心,他还是做不到。为此,孙富博和导演两人把教室门锁上,整整笑了一下午。“最后我们俩只要一对视,就笑到不行,像被点了穴一样,真的停不下来,”那天之后,孙富博好像打开了一个神奇的按钮,彻底解锁了这方面的能力,“这个角色在刻画人物方面帮了我不少。”
Part 5
执着且较真
大幕一拉开就是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角色,没有自己。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让踏入舞蹈演员行业的孙富博很清楚地认识到,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怎样的标准定位上。孙富博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可以做到什么。
为了参加浙江卫视舞蹈选秀节目《中国好舞蹈》,他辞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文工团的工作;因为喜欢演舞剧,他入职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如今已经成为主要演员;因为想编排舞蹈,就在老家长春开了舞蹈工作室……他是一个不那么“安分”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做决定”的人,会尽可能地抓住遇到的机会,但一旦抓住了,他就不会给自己留后路,执着且较真,慎重且敬畏。
在开舞蹈工作室这件事情上,孙富博是一时兴起。当年刚毕业的时候,很多学校找到他,想让他去当老师,但是当时的他一心想当舞蹈演员,所以特别排斥。“我连问都不问,不好意思,直接拒绝。”但是自从有了工作室之后,好像一切都变了,他开始享受当老师的感觉,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我从去年开始体验到当老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跟当舞蹈演员相比不相上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孙富博演出之后再回去,当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都变了样,不断进步和成长的时候,他觉得感动。“所以我现在对老师这个职业特别有兴趣。”
手臂伸直90度,高一点点都不行;眼睛必须要斜视45度,46度都不可以。有的时候,连孙富博都讨厌这样的自己,但教学就是教学,必须得严谨规范,不能含糊。“我觉得这样对他们是好的,因为现在的他们不是演员,不能给他们太大的空间。”可能也是因为如此,学生们都非常怕他。
年纪渐长,孙富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变化,舞剧演出是件既考验体力又考验耐力的事,体量巨大的舞剧尤为如此。可能也是由于执着与较真,在即将演出的时间里,孙富博一直有强烈的紧张感。多年来,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和经验的丰富,这种紧张感并没有随之消失,反而从第一次演出开始延续至今。“舞蹈演员不会因为上台次数多就不紧张,完全不是。这种紧张感不是怕做错动作,而是对自己有所期待,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好。一场下来,起码自己满意。”
摘自: 尚舞杂志公众号; 您可学添众加公号习更多知识
免责声明:公益传播,仅仅用于知识扩散传播,图文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向原作者致敬!转载仅为分享,旨在传播知识,积善利他,如有侵权或任何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